“企業業績反常背后隱藏著什么?”
生意紅火,賬上巨虧
巨額虧損、巨額庫存、巨額預收款減少,浙江某私營企業背負這三大財務“包袱”紅火前行,這種反常背后隱藏著什么?納稅評估手段能否找出問題所在?稅務人員條分縷析,步步質疑,最終追回了近千萬元稅款。
經營地在浙江省嘉興市的A企業,近幾年的生意看上去相當紅火,奇怪的是,賬上卻一直是入不敷出的巨額虧損狀態。這個反常,近日引起嘉興市國稅局評估部門的高度關注。隨即,一場嚴密的納稅評估活動全面展開。
審核,分析,步步尋疑
疑點一:半個多億元的虧損
審閱A企業的經營狀況資料時,評估人員發現這家企業近幾年來累計虧損已達0.53億余元。當即,第一個疑點出現在評估人員頭腦中:是什么導致了企業如此巨額的虧損?A企業為私營公司,照理說私營企業的目的應主要是賺錢,且資料顯示這家企業的主要投資人并不是有錢的主,設立該企業時是舉債而為,目前仍向銀行等金融部門貸款1億余元。應該說,其主要投資人不一定有先巨虧再掙錢的能力。這樣來看,這家企業一直巨額虧損經營,背后應該藏有什么秘密,比如可能存在少計應稅銷售收入的情況。
見評估人員對企業近年來的經營狀況有疑問,A企業經理李某主動解釋了企業巨額虧損的原因:A企業自2011年以來已經向國家繳納增值稅1.35億元,稅負沉重,加上近年來企業的收購成本、人工成本直線上升,直接導致企業陷入巨額虧損的泥潭。
疑點二:近3億元的存貨
看到“企業2014年巨額存貨2.98億余元”這條信息,評估人員馬上產生了第二個疑問:經查證,A企業2014年的營業成本為1.08億余元,照此推算,A企業的庫存商品全部售完需要2.7年,與通常企業庫存商品周轉一次只需要2.5個月相比,完全不符合營業常規。A企業出現巨額存貨,極有可能是由于企業隱瞞銷售收入,沒有結轉營業成本所致。
當評估人員要求企業解釋巨額存貨產生的原因時,A企業經理李某對企業的存貨為何周轉速度如此之慢,始終不能自圓其說,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最后不得不承認上述存貨中有很大一部分為虛假存貨。企業為了整體經營不受影響以及融資的便利,在結轉銷售成本時少結轉了“主營業務成本”,以此體現企業銷售減少,業績下降。
疑點三:過億元的預收賬款減少額
接下來,評估人員發現A企業的“預收賬款”異常。該企業2014年初“預收賬款”賬戶余額是1.45億余元,2014年末為0.42億余元,全年預收賬款減少額1.03億余元。
按照常理,“預收賬款”一般是在企業銷售貨物比較緊俏等情況下才會發生,而A企業2014年平均存貨高達2.98億元,說明其存貨充足,且不是緊俏物品,“預收賬款”賬戶余額應該不會如此之大。同時,A企業2014年的預收賬款減少額1.03億余元,與其全年申報的應稅銷售收入1.05億余元相差不大。難道該企業全年的應稅銷售收入大多都從其預收賬款中結轉而來?還是企業在減少預收賬款的同時,隱瞞少計了應稅銷售收入?
對于巨額預收賬款的產生原因,A企業經理李某及其財務人員解釋,這是企業財務人員做賬不規范所致,其中一部分是跟客戶單位和另外企業之間的往來款,有的還是向銀行借的款。
內查,外調,真相浮出水
雖然對于評估人員提出的財務數據上的三大疑點,A企業經理李某及財務人員都一一作出了解釋,并明確表示A企業在納稅事項上一直誠信有加,問心無愧,但評估人員憑著職業敏感認為,A企業的現有解釋,不足以排除其三大“巨額”財務數據涉及的疑點。
經過集體分析研究,納稅評估小組決定另辟蹊徑:調查A企業2014年產品的銷售價格,以此為突破口,尋找企業少計應稅銷售收入和少繳稅款的線索和證據。
此后,評估人員跟A企業經理李某及財務人員進行了多次溝通,一面向其詳細講解有關的稅收政策,一面詢問A企業產品的銷售價格。企業財務部門后來提供了其2014年不同月份的產品銷售價格,但拒不承認存在低價銷售的行為。
為徹底弄清真相,評估人員開始從外圍調查取證。通過網上查尋、詢問相關部門、走訪同類企業等多種方式,他們最終拿到了同期同類企業產品的平均銷售價格。在對比A企業產品的銷售價格后,評估人員發現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個別月份,A企業的產品售價明顯低于同類企業的平均銷售價格。
溝通,攻心,企業如數補償繳稅
帶著大量表明A企業存在低價銷售行為的證據資料,評估人員再次約談A企業經理李某及財務人員,進一步說明調查情況,講解稅收政策規定,告知拒不執行的后果。
經過權衡,李某最終承認,由于A企業免費借用了銷售客戶的營業用房,所以有低于市場價銷售給客戶的情況。他同意A企業就銷售差異部分,按同期同類企業的平均銷售價格補計應稅銷售收入并繳納增值稅。
近日,A企業向嘉興市國稅局補申報2014年應稅銷售收入0.58億余元,補繳增值稅994萬元,并按相關規定繳納了滯納金。
科長點評
浙江省平湖市國稅局納稅評估科科長
陳葉平點評:
該納稅評估案件中,企業“免費”借用了銷售客戶的營業用房,作為補償,企業把產品以低于市場價價格銷售給客戶,使企業的銷售收入、租金支出相互抵消,達到隱瞞應稅收入少繳增值稅稅款的目的。
在評估過程中,稅務人員通過對企業巨額虧損、巨額庫存、巨額預收款減少額等財務數據的審核分析,大膽推測企業在銷售價格上可能存在問題,進而通過內查外調方式核查其銷售價格,最終揭開了企業低價銷售產品的真相,挽回了近千萬元稅款損失。這表明,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善于利用信息資源,深入分析,大膽推測,抓住細節和重點,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寬視野來看,筆者認為,防范此類問題,日常稅收征管也有很多弱項需要彌補。比如,稅收管理員要經常深入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加強涉稅信息采集以及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經營場所和銷售對象等情況的實地核查力度,注重對納稅人靜態、動態財務數據的收集分析。另外,由于目前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財務核算水平有待提高,在日常征管中應通過多種形式加大稅法宣傳和輔導的力度,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