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5年內資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強勁比肩 |
| 發布時間:2015/8/17 來源: 閱讀次數:2512 |
| |
近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了《2015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以下簡稱“2015年百家信息”俗稱百強榜)。這是自2003年中注協建立會計師事務所百家信息發布制度以來,連續第13年發布該信息。目前,一年一度發布的會計師事務所百家信息已經成為各大公司了解、判斷和選擇事務所的重要依據。 那么,2015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中展示出哪些特點?在綜合評價評選過程中,事務所的哪些指標最重要?從“2015年百家信息”來看,我國的內資所和國際知名的“四大”存在著哪些差距?內資所要如何繼續提升自身實力?帶著這些疑問,《財會信報》記者采訪了業界專家。 內資所發展強勁基本可與“四大”比肩 根據“2015年百家信息”顯示,在本次排名中,普華永道中天以37.13億元的收入蟬聯榜首;德勤華永、安永華明、瑞華、立信分列二至五名。其中,本土所瑞華、立信的業務收入也全面突破30億元。在前百家事務所中,2014年業務收入過億元的有48家,同比增加2家;超5億元的事務所19家,同比增加4家;超10億元的事務所12家,同比增加1家;超20億元的事務所6家,與上年度持平。在綜合評價得分排名中,第二名與第五名僅相差15分,非常接近。 此外,根據中注協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中注協團體會員(會計師事務所)總數8331家,個人會員總數210509人,其中注冊會計師100601人,非執業會員109908人。注冊會計師人數首次突破了10萬人。從中不難發現,我國內資所的發展已經非常強勁,與“四大”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基本上可以實現比肩而立,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大做強的成果也十分顯著,對財政部著力于“推進會計師事務所的做大做強”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回應。 哪些因素最能影響排名高低 據悉,此次“2015年百家信息”按照新修訂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辦法》編制,并根據綜合評價得分進行排序,分別公布了會計師事務所業務收入指標得分、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得分、處罰和懲戒指標扣減分三個要素指標。同時,“2015年百家信息”還公布了注冊會計師人數、會計師事務所員工人均業務收入、注冊會計師人均業務收入三個參考指標。其中,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包括事務所基本情況、內部治理、執業質量、人力資源、國際業務、信息技術、黨群共建、社會責任、受獎勵情況等因素。處罰和懲戒指標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由于執業行為的原因在2013和2014兩個年度受到刑事處罰、行政處罰和行業懲戒的情況。“2015年百家信息”的數據來源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各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數據。 究竟哪些指標最能影響排名高低呢?資深注冊會計師、江蘇省南通市注冊會計師協會副秘書長劉志耕在接受《財會信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百家信息可以看出,中注協在考評時比較注重事務所的業務收入指標和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兩大類。這一點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討論:第一,中注協在評比中最為關注的指標還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收入,收入越高,就會權重越大、得分越多,收入的高低是決定事務所名次最重要的因素。例如,排名第一的普華永道中天,其收入得分占了全部得分的58.45%;排第30名的北京永拓會計師事務所,其收入得分占了全部得分的45.74%;排第60名的寧夏天華會計師事務所,其收入得分占了全部得分的30.87%;排第100名的湖南友誼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其收入得分占了全部得分的25.08%。但同時必須注意的是,盡管收入在排名中占了很大比重,也絕不是直接以收入高低順序作為排名的。事務所的收入并不是唯一指標,還要考慮綜合評價其他指標的得分。第二,業務收入得分的差異遠大于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得分的差異。如第1、第50、第100名之間的收入比為3.12∶1∶0.57;而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得分的比例則為1.18∶1∶0.90。由此可見,事務所要想拉開在前百名中的名次,增加業務收入的得分是最好的方法。但反過來講,如果業務收入不高,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得分就顯得很重要。例如,第60名的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得分就占了其總得分的69.13%,而第100名的綜合評價其他指標得分占了其總得分的74.92%。 劉志耕認為,從百家信息的排名中可以看出五大應予以關注的問題: 一是事務所人均業務收入和注會師均業務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與百家信息的排名保持了一定的對應關系,即按照一般的規律,這兩項指標越高,排名就越靠前。因此,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努力提高人均產值,反對壓價競爭。 二是在總分均為1600多分的前五名中,第二名與第五名僅相差15分,差異還不到1%。這說明競爭非常激烈,事務所必須在很多小問題上每分必爭。 三是百家信息中事務所之間的差異很大。如第1名與第100名綜合得分的差異為2.34∶1。而收入差異更大,為97.66∶1,接近100倍。這說明我國百強事務所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事務所的發展既不均衡也不成熟。 四是盡管內資所有兩家進入了前五名,但內資所的人均業務收入和注冊會計師師均業務收入遠不及“四大”所。“四大”所的人均業務收入和師均業務收入分別超過了60萬元和310萬元,而內資所前兩名的事務所僅有一家人均業務收入勉強過了40萬元,一家師均業務收入勉強過了150萬元。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內資所收入標準低、勞動力價值低,以及內資所壓價競爭嚴重的問題。 五是處罰和懲戒指標扣減分也很關鍵。在100家事務所中有13家被扣分,因扣分而排名靠后的情況不止發生在一家事務所,如瑞華,因被扣8分而屈居第四,如未被扣分,則應為第三。類似的情況還有第11名的大華,第22名的利安達,第29名的亞太(集團),第33名的北京中天恒,以及第46名的山東和信。這說明,會計師事務所應盡力避免因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被處罰,否則被扣分后將影響到排名。 內資所不僅要“做大”更需“做強” 在采訪中,劉志耕指出,目前中注協的評價指標主要還是在鼓勵會計師事務所“做大”,但缺少對事務所在“做精、做專及做強”方面的必要考核。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相關方面的足夠重視。我們知道,“做大”不一定就等于“做強”,而且做大也不是事務所的唯一目標。在絕大多數事務所,能“做精、做專”,做出自己的業務品牌就已經很不容易,如果一味強調“做大”,一哄而上,搞拉郎配,事務所就很可能因根基不牢靠而轟然倒塌。實際上,從目前內資所的實際情況來看,內部存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能夠真正實現“五統一”的事務所并不多。 劉志耕指出,大并不表示強,也并不表示就一定很專、很精。因此,他建議,中注協在今后的綜合評價之中還應該考慮增加對事務所“做精、做專及做強”方面的必要考核。例如,“四大”所都沒有與該事務所統一經營的其他執業機構的業務收入,沒有因這方面的收入而增加評分,但很多內資所都有。這表明,“四大”所真正實現了精心、專心做審計,而很多內資所在這一方面顯然沒有達標。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只有“做精、做專”,然后在“做強”的基礎上再“做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當然,劉志耕還表示,百家信息也反映出了一些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當前普遍存在的狀況:一是我國內資所的人均業務收入和注冊會計師師均業務收入明顯偏低。二是內資所的收入標準低、勞動力價值低。三是內資所壓價競爭、內耗嚴重的問題。只要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地解決,內資所就無法真正做到與“四大”同臺競爭。因此,為了從“質”和“量”兩個層面都能與“四大”比肩,內資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主要需從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讓客戶認識到內資會計師事務所同樣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滿足客戶需求。二是提高內資所的信息化技術運用程度和勞動生產力,熟練掌握業務技能。三是內資所停止惡意壓價競爭的行為。因為內耗傷害的不僅是同行,最終反而傷害了自己。 最后,劉志耕強調道:“做大做強并不適合于每一家事務所,對于絕大多數事務所來說,能夠做精做專就很不錯了,而且大事務所也不是一夜之間靠拉郎配做大的。需要先專注于做精做專,然后才是做大做強。合理的順序應該是:做精、做專、做強、做大,即必須先做精做專,才能做強做大。事務所如果沒有做精、做專的基礎,就不可能強。而一家不強的事務所,架子再大也會倒塌。但現在內資所的發展順序卻是倒過來的,普遍抱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內資所需要牢記:欲速則不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