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為何企事業單位熱衷購買假發票 |
| 發布時間:2011/11/22 來源: 閱讀次數:741 |
| |
| 最近,福建破獲一起特大制售假發票案,“地下工廠”批量生產假發票24萬余份,票面可開具金額達131億多元;制售團伙專門設立數十家“貿易公司”“批發”假發票;1000余家企事業單位為偷逃稅款或揮霍公款購買假發票,票面金額達10億余元,偷稅金額估計達到4億元。(12月6日《新京報》,可參閱相關資訊百億元假發票大案的警示 ) 發票作為稅收的原始憑證,忠實地記錄著人們生活中的點滴。但近年來,非法制造、販賣假發票的違法犯罪活動在各地屢禁不止,并逐步向專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些假發票模仿程度高,足以亂真,很多時候連稅務和財會人員也難辨真偽。從相關案例中我們發現,不論是增值稅發票,還是普通商品銷售發票、住宿和餐費發票、出租車發票,也不分國、地兩稅,只要是能用來報銷的票據,不法分子都“插手”其中。 百度一下“假發票”,相關信息高達44萬余條,打擊制售假發票違法犯罪活動“新聞”不斷、“戰果”輝煌。筆者在為大批制假售假者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拍手叫好的同時,也在深思這樣幾個問題:從未離開政府有關部門關注視線的假發票為何會禁而不絕、泛濫成災?是誰為犯罪分子肆無忌憚培育了土壤?又是誰為假發票泛濫提供了市場?這些漏洞是不是比制假售假本身更令人憂心? 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假發票之所以“生生不息”,成為“產業”,最強勁的驅動力來自其背后巨大的利益漩渦,造假、售假以及買假三方利益均沾。現實生活中,小團體搞福利,部分單位和個人為了達到少繳稅款的目的,一些出差人員為了中飽私囊多報餐飲、住宿、交通費,一些腐敗分子想沖抵吃喝玩樂、行賄送禮、貪污公款所造成的賬面虧空等,都青睞于假發票。 正是因為有著如此龐大的“買方市場”和巨大的利益需求,制售假發票的違法犯罪活動才越來越紅火,尤其受到一些企業“熱捧”。據筆者了解,一些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帳戶上那些真票假開、假票真開、假票假開,諸如“辦公用品”、“煙酒”、“副食”、“招待費”、“車輛維修”、“工程建設”等大同小異的大額發票,不是假的就是多半見不得陽光的,隱藏著腐敗貓膩。 竊以為,要使制售假發票“產業”壽終正寢,必須正視其供需兩旺背后的“真問題”,在進一步加大對制假、售假團伙打擊力度的同時,更要加強對“買方市場”的懲處,從需求源頭和生存土壤上打擊那些找人代開假發票的企業、單位和個人,既要罰得他們心疼手軟,更要把那些鋌而走險,情節嚴重的“一把手”、財務總監和項目經手人等送進班房。如此,遏制制售假發票違法犯罪才會叫好又叫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