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展產業和企業調研分析活動
省局組織各市局開展領導帶隊走訪企業活動,圍繞加快發展金融、信息、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商務會展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和大力培育汽車、信息、機械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醫藥、軌道交通裝備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重點了解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稅收問題,幫助企業用足用活用好稅收政策,扶持企業健康發展。引導各地按照規劃引進項目、發展優勢產業,扶持優勢產業實施兼并重組、發展壯大。
四、建立集團企業和重點項目集中管理服務機制
從稅收職能的不同方面,積極探索圈內集團企業的稅收管理服務模式,引導企業集團加強稅收內控機制建設,研究提出涉稅風險管理建議,建立健全針對性強的稅收管理服務機制,營造圈內集團企業經營、競爭、發展、創新的良好稅收環境,充分發揮圈內集團核心企業的領導、帶動和輻射作用。對跨區域重點工程項目嚴格實行政策、征收、協調、清算“四統一”管理,加強與國稅部門的協調配合,避免多頭征管、重復檢查,確保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對經濟圈內重大建設項目,實行團隊管理、專人服務,對重點項目、重點工程提供全程納稅服務。
五、深化涉稅審批制度改革
認真開展行政審批事項清理活動,依法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辦稅審批環節;發揮信息化優勢,優化辦稅流程,簡化辦稅手續,盡量下放審批權限,盡量向前臺轉移審批關口,將涉及到的稅收審批事項納入“綠色服務”通道,限時辦結,提高涉稅事項管理、審核、審批效率。
六、強化稅收優惠政策落實
建立稅收優惠政策落實考核機制,引導各級按照“積極主動、不折不扣”的原則,全面落實好國家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完善政策跟蹤問效和執行反饋機制,加強稅收政策效應分析,按照常規政策、潛力政策、可爭取政策進行分類,編制單項政策及行業的稅收收入貢獻指數,組織專題政策分析會,分析政策落實瓶頸和提升空間,隨時掌握稅收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和措施,增強政策惠及企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七、積極引導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充分研究利用好“營改增”稅制改革及國家扶持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積極引導企業發展餐飲、勞務等生活服務業分離,鼓勵企業深化分離領域,探索將金融、信息、物流、研發、設計、營銷、商務等內部服務環節從主業剝離出來,成立單獨的服務企業,從而使企業結構從“橄欖形”轉變為“啞鈴形”,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高端,在降低稅負的同時,實現主業更聚焦、輔業更專業。落實好分離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與招商引資和大項目建設緊密結合,在項目論證或籌建期間落實產業分離,確保分離后不增加企業稅收負擔,培植壯大地方收入,提高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第三產業比重。
八、理順稅收收入分配關系
在處理經濟圈內稅收利益分配方面,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在不違反國家財稅政策前提下,堅持稅收屬地管理的基本原則,嚴格貫徹國家、省財政分配體制,理順稅收利益分配關系,避免此消彼長的稅收分配格局,防止爭搶稅源、惡性競爭,實現稅收管理屬地化與財政分配一體化的有機結合,穩定各地既得利益,助推化解一體化發展的阻力和障礙。
九、積極推進辦稅公開
健全稅收政策法規的發布和同步解讀機制,強化咨詢輔導,為納稅人提供規范、權威的問題解答。切實提升辦稅服務場所綜合管理服務能力,大力強化自助辦稅功能,為納稅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務。推進“網上納稅人稅法培訓中心”建設,加大稅法培訓力度,維護納稅人知情權。強化稅企溝通交流,定期向企業通報地稅情況,自覺接受納稅人和社會各界監督,營造征納和諧的良好氛圍。
十、充分發揮稅收調控職能作用
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導向和杠桿調節作用,以閑置土地、投資強度低、建設進度慢、無效益無實力無潛力、不符合產業政策等項目為重點,加大對各類閑置土地的稅收清理,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升值利用。適應經濟發展要求,適時合理調整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稅額標準,通過稅收手段加大土地調控政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