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北京、安徽和江蘇先后啟動“營改增”改革試點之后,11月1日起福建和廣東等將加入試點陣營,12月1日起天津、湖北、浙江等也將加入改革行列。至此,擴圍后的改革試點地區經濟總量、服務業增加值和稅收收入超出全國的“半壁江山”。 對于下一步改革方向,近日決策層已明確,要有序擴大試點范圍,適時將郵電通信、鐵路運輸、建筑安裝等行業納入改革試點。根據國家和地方財力可能,逐步將營改增擴大到全國。 就我國稅制改革而言,“營改增”無疑是繼分稅制改革之后最受矚目的重大稅改之一。這一改革的初衷是給企業減負,解決重復征稅,讓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其深層次目標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那就是要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發展。 在“十二五”加快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我們要充分認識這一改革的重大意義。我國要改變仍處在世界產業鏈較低端的現狀,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營改增”為重要抓手,加快發展服務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我們要認識到,實施“營改增”并非營業稅和增值稅的簡單稅制轉換,而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推進制造業升級、解決服務業發展滯后問題的重要措施。通過將營業稅逐步改為增值稅,打通了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基本消除重復征稅并對貨物和服務統一征稅,實現了公平稅負,為加快服務業發展打造有利的經濟制度環境。
目前,世界上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至少占60%,而我國去年服務業所占比重才43.11%。世界經驗證明,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是實現向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驅動的集約式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重要因素。服務業的發展不僅能直接增加就業,還將加快城鎮化進程。 從改革效果看,上海市試點至今已減輕企業稅負170多億元,服務業實現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長,外商投資服務業意愿增強,一批工業企業實現主輔分離,提升了競爭力;服務業占比超過70%的北京市試點近兩個月來,13.9萬戶試點納稅人中現代服務業企業占比已超過95%,改革的政策吸引力正在顯現。 我們要認識到,對“營改增”來說,雖然短期內由于進項抵扣不充分等多重原因,部分企業有稅負上升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業務范圍的拓展,試點地區和行業的擴大,以及有關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進項稅抵扣將更加充分,大部分企業稅負增加問題都能逐步得到解決。 我們更要認識到,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我們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以制度創新煥發發展動力。 對試點企業來說,要抓住“營改增”改革契機,加快轉變經營模式,鼓勵將一些研發、設計、營銷等內部服務環節從主業剝離出來,成為效率更高的創新主體,使企業結構從“橄欖型”真正轉變為“啞鈴型”,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 站在新的起點上,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潮中,我們要乘著改革的東風,銳意進取,大膽創新,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全球新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 名詞解釋:增值稅及"營改增"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中國也采用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稅款抵扣的辦法。即根據銷售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按規定的稅率計算出銷售稅額,然后扣除取得該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也就是進項稅額,其差額就是增值部分應交稅額,這種計算方法體現了按增值因素計稅的原則。 “營改增”,顧名思義是營業稅改收增值稅,即把產品和服務一并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圍,不再征收營業稅。 為保證稅負合理,就有必要降低增值稅稅率,因此“營改增”試點政策在現行增值稅17%和13%兩檔稅率的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交通運輸業適用11%稅率,部分現代服務業中的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鑒證咨詢服務適用6%稅率,部分現代服務業中的有形動產租賃服務適用17%稅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