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改“規定”為“建議”。
《征求意見稿》以及財會[2012]13號文皆明確:“按《增值稅條例》及《試點實施辦法》之要求,制定本會計處理規定。”
依據稅法制定會計處理規定,本身在邏輯及法理上,存有不足。
我們有會計制度、有會計準則,企業執業會計人員都是經國家考試、擁有法定會計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財政部對具體會計處理進行如此細致的“規定”,不太合適。
《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經濟業務實質而非法律形式進行會計確認。會計處理應由會計人員根據履行增值稅納稅義務的過程與細節,按會計制度、準則的規定,使用借貸計賬法的原理,結合自己的職業判斷,進行規范合理的會計處理,并承擔責任。
而按行政文件的規定、依據其中抽象的業務假設,讓會計嚴格按這樣的“規定”來進行會計處理,不僅有違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并且越廚代庖替會計人員作判斷,會增加會計人員的風險。未來在復雜的經濟業務中,會計人員是按這樣的條條款款處理,還是按《準則》的要求據實處理呢?
另外,本征求意見稿《起草說明》講得很清楚,其目的是:“配合《增值稅試點通知》的貫徹實施,幫助企業做好增值稅有關會計核算工作,確保改革平穩、有序、順利進行。”既然是配合、幫助、確保。如此說來,這樣的內容,宜為“建議”、“指導”,而不宜為“規定”。
對此本人的建議:
1、具體的會計處理,不進行“規定”,改為“建議”、“指導”。會計人員結合納稅義務履行過程及經濟業務的實質,在不違反規則、制度、法律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會計處理。對于審計人員,也當如此。
2、可以就新增會計科目,進行規定,明確每個科目的核算要求要點;
3、結合上一點。應繳稅費下曾有“增值稅檢查調整”二級科目,此科目是按稅務總局規定設立的科目,稅務總局顯然無此權力,建議財政部明確此科目的合法性,是留是廢,一并規范。